我是北京xx大学的一名学生,高中时的母校是河北衡水中学,她高考成绩优异、教育模式独特,引来各路人马好奇或者崇敬的目光。教育界质疑衡中是怪胎,家长们却拼命将孩子送到衡中;一方说这是彻头彻尾的应试模式,一方说这是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她一直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追求卓越”是衡中的校训,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还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我们对衡中的校服真是不太习惯:校服胸前绣着两个小字“衡中”,背后绣着四个大字“追求卓越”;让人不禁想起了岳母刺字的故事,有种怪怪的感觉。后来,大家都慢慢习惯了,“追求卓越”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衡中生活里,各种会议、各位老师总是在提“追求卓越”,慢慢地学生也开始把追求卓越挂在嘴边;在需要宣誓的时候,此四字能营造出极好的气壮山河的氛围。
大学的一个寒假,我趁学生家长会溜回母校。偶遇一个高三学生,我于是请他回忆大会上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不过他半天想不起来,只好对我说:“你是这里毕业的,你应该知道‘追求卓越’吧!”虽然读高中的时候以“反叛者”自居,但是那时候我倒没有反感过追求卓越,大概是因为在这里追求卓越是多么合情合理;这实在是此四字强大入侵力的又一佐证!现在身处局外,我愈发它觉得不合理了!
在衡水中学的话语体系里面什么是卓越呢?我觉得引用当年的口号能较好地解释:“2013 高考赢”、“有一必争,有冠必夺”、“今日疯狂,明日辉煌”、“勤学苦练,万念归一,血拼到底,我必成功!”、“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高分梦想!”、“我很坚强,我很努力,我能成功,一定成功!”、“血狼精神,与我同在!”、“金牌夺魁,舍我其谁”、“血战到底,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北大清华,舍我其谁?相信自己,血战到底”。从这些口号中提取一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卓越其实就是“冠”、“魁”、“胜利”、“成功”、“辉煌”、“高分梦想”、“清华北大”,等等。当然这些关键词中最能让读者明白的应该还是后面两个词,即“高分梦想”和“清华北大”,其它的词汇只能让人更加迷惑。卓越到底是什么,衡中只能说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高考拿高分
这样解读卓越,我是不信服的。高考毕竟只是一个人生的节点,过分强调高考会使得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不是危言耸听,学生所有的奋斗目标都指向高考,高强和高压的环境下甚至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职业兴趣,那么高考结束后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更可怕的是,在困惑、没有方向的时候毕业生很容易回忆起当年“追求卓越”的校训,仔细思考后发现它其实只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励志口语,卓越的任务已然伴随着高考执行完毕,以为抱住了大树,实际上比稻草还软。
不过,这种卓越还是拥有很多铁杆粉丝的,不然衡中怎么敢于宣称自己办的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成绩可以数字表示,收入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大众把卓越也变成了可量化的事物。而人民喜欢这样的卓越,但不意味着卓越应当如此。教育敢不敢卓然独立于现实的社会?敢不敢引领社会?衡中只是依从大众的心愿,帮助大众追求他们想要的可量化的卓越
其实我觉得“追求卓越”本身是很好的,但是衡中为卓越下的定义实在不靠谱。我很想给卓越下定义,一个至少能体现我个人理解的定义,遗憾的是,实际上作为衡中毕业生的我对卓越也没有系统的思考,并不懂卓越,此事只好作罢。
另外,衡中学生是怎么追求卓越的呢?
遥想当年,“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从起床铃响到跑操地点集合,只有不足十分钟的时间。由于叠豆腐块涉及内务评比,无法放弃;穿衣服肯定也不能放弃,很多学生只能放弃刷牙洗脸,同时尽量不放弃上厕所。读者可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那是因为衡中倡导分秒必争,“比到位”是常态,到位早可以挤出时间多学习。此处不再举例,如此追求是否属于用力过猛,每个人心中自有评判。如果用力如此之猛是好的,那么就值得毕生坚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样并非是正常的、可持续的生命的节奏,过分榨取学生的力气,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好好歇息,俗称“大学生颓废现象”;当然,这并非是衡中特色,实在是中国教育之通病。
追求的动力来自哪里呢?衡水中学两股势力不可小视:一是来自老师的监督,二是来自环境的压力。衡水中学对纪律的要求非常严格,这里所说的纪律并非只是打架斗殴一类的问题,更包括学习是否专注一类的问题,比如,转笔、愣神、自习课出入教室等问题。不论是专管纪律的级部老师,还是本班的班主任都会不断巡查,一旦有违反规矩的学生,班级量化会扣分,学生也要受到严格的惩罚。接下来谈环境的压力,衡中的制度刺激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不断地强化、激励与反馈,甚至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在彼此暗示要更加刻苦努力并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环境,但换一种角度想,这样的学习状态有多少是学生出于自律而维持的呢?不管是老师的管束还是同学的影响,这都不能称之为自律。
读者可能会好奇衡中学生的自律水平究竟如何呢?检验起来也不难,看一看衡中毕业生在大学里如何自习即可。我的答案是,泯然众人矣。
就读于xx大学后我有了新的校训。刚刚入学的我对此觉得很困惑、很遥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理解认同了那几个字。相比衡中,xx大学的区别在于:老师不会千百遍地重复校训,不会逼迫我们认同校训,他们只是偶尔提起校训,然后分享校训对自己的影响,仅此而已。我看到并体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如何践行校训,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思考校训的含义,拥有选择接纳与否、选择接纳多少的权利,我觉得很幸福。
衡中让学生内化校训的方式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截然相反。衡中是一个价值单一化的地方,只允许学生认同“追求卓越”,不允许拒斥;拒斥的学生会被老师批评教育、改造。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生定位都被衡中规定、限制。似乎无所不能、包办一切,甚至代替他人去思考和决定;这正是康德所极力反对的“家长保护主义”。“追求卓越”是衡中灌输给学生的,但我所在大学的校训却是在校方与学生不断的对话中被学生理解的。被灌输一种价值观的学生不能被承认其主体性的地位,也无法在思考中与衡中共同成长;这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对话无法存在,真正的教育也无法存在。
衡中孤立了高考,没有将学生一生的发展视为一个连续体,并且试图代替学生的思考。这使得毕业生的学习生活难以照常地继续下去,他们记着“追求卓越”的字面含义,带着光环,却从未真正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来自:哎呦教育(ID:myedu-)
【后记】衡水中学的魔鬼训练营红及一时,其优秀的升学率和严格得军事化管理在那个年代被争相模仿。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这种教育模式是否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欢迎给我们留言!——张广祥